6月28日周六的午后,阳光斜斜地穿过玻璃窗,在铺着彩色桌布的桌上投下温暖的光斑。桌上摆着精心准备的周年纪念礼,水果与零食散发着甜香,三本"卓越雏鹰"荣誉证书静静躺在颁奖台上,等待着它们的主人。这不是普通的公司聚会,而是一场特殊的仪式——大学生入职一周年的庆典。当这些年轻人踏入会场时,他们或许未曾意识到,自己正站在一个微妙的临界点上:既是需要被托举的雏鹰,又已成为能够托举他人的力量。
一年前的他们,手里捧着崭新的入职手册,在办公楼的走廊里小心翼翼地辨认方向。那些初入职场的困惑如今被写成卡片,混入游戏环节。“能不能适应这边的生活,想家怎么办?”“本地员工比较多,喜欢说方言,听不懂怎么办?”“我的专业在公司能干什么工作,可不可以发挥价值?”——这些曾经令他们辗转反侧的问题,如今被他们自己笑着解答。时间的神奇之处正在于此:曾经的困惑,经过365天的沉淀,竟化作了可以轻松分享的经验。这种转变本身,就是成长最生动的证明。
在分享环节,大家争相讲述这一年的独特记忆,“我住在泰富的宿舍”“我跟产熬过3个通宵”渐渐地,话题转向了更生活化的趣事:“我女朋友也在公司上班”“我每周都去丈母娘家”。这些故事如同多棱镜,从不同侧面折射出这一年生活的光彩。值得注意的是,没有一个人讲述纯粹的“成功故事”,所有值得分享的记忆都夹杂着生活的热爱与工作的突破。这恰恰揭示了职场新人生存的真相:真正值得铭记的从不是完美无缺的表现,而是那些在扎根成长中前行的生动瞬间。
当他们在特制的明信片上写下对25届学弟学妹的寄语时,一种微妙的身份转换正在发生。“遇到不懂的直接问,不要把问题积累太多”“当你拥有了勇气,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”,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已经超越了简单建议,成为一种精神的传递。此刻的他们,正在完成从“接受者”到“给予者”的角色转变,这种转变往往比任何技能提升都更能标志一个人的真正成熟。
颁奖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,集团技术副总经理李瑛、首席专家王志刚和人力资源总监郝新良为三位“卓越雏鹰”颁奖,获得“卓越雏鹰”的三位员工,在众人掌声中接过荣誉证书和奖金。但比荣誉更有意义的,是同事们自发补充的细节——“他拿的奖金已经请我们吃过饭了”“我们好忙,希望25届能来一些小帮手,但是能做到他这样的太少了”。这些朴实的评价揭示了一个深层真相:在职场生态中,真正的卓越永远不是孤立的成就,而是在成就自己的同时如何照亮他人。
茶歇时的场景尤为生动,人群自然形成几个交流圈,有人讨论技术问题,有人分享工作趣闻,还有人低声交换职业规划。这种自发形成的互动模式,展现了一个健康职场生态应有的样貌:既不是冷漠的各自为政,也不是刻意的团队建设,而是基于共同经历、自然生长的连接。当零食袋的窸窣声、突然爆发的笑声与偶尔认真的低语交织在一起时,我们看到的正是一幅职场新人在相互滋养中成长的生动画面。
夕阳西下,活动接近尾声,这些年轻人收拾物品时的神情与入场时已有所不同——更松弛,也更坚定。他们带走的不只是纪念品,更是一份确认:自己已经在这片土壤扎根,并且开始为后来者提供荫凉。职场人生的奇妙之处正在于此,我们总是同时处于被托举与托举他人的状态,就像森林中的树木,既享受阳光的馈赠,又为幼苗过滤风雨。
我们始终相信,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,通过持续投入优质资源,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,打造生生不息的人才梯队,才能为集团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雏鹰计划的成功实践,正是这一战略思想的最佳印证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机制,让更多年轻人在这里找到成长的方向和力量。